不干胶模切机以平压平下压高精度模切、拖料及切片由电脑控制,印刷标两边及纵向由三只光电眼跟踪定位,模切、覆膜、收废,切片或自动贴标机用的卷筒一次完成。非常适合纸张不干胶商标、涤纶薄膜商标及镭射防伪商标的模切。该机是柔性版印刷机、连续丝印机、凹版印刷机及防伪商标模压机配套设备。主要参数有:型号、模切速度、放卷直径、卷筒纸宽度、模切宽度、模切长度、定位精度、总功率、电源电压、外形尺寸、机器重量等11项。
一、关注的几个因素
(1)涂胶面与胶黏剂的结合力
以薄膜为面材的不干胶标签,其涂胶面与胶黏剂结合力低是造成残胶和溢胶的重要因素。为增加这一结合力,需要在涂胶前对薄膜的涂胶面进行处理,一种方法是涂层处理,另一种方法是电晕处理。电晕处理的方式因成本上具有的相对优势,被企业采用得更多,但涂胶前、电晕处理后涂胶面达因值的控制非常关键。
胶黏剂的含水量和固化物含量也是影响结合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也需严格控制。胶黏剂的内聚力是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因素,胶黏剂的内聚力越低,溢胶的可能性就越高。
(2)胶黏剂的流动性与涂布量
胶黏剂流动性越强,越容易产生溢胶。当温度较高时,胶黏剂的流动性也好,此时其初始黏性也就越强。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使胶黏剂的流动性大大增加,所以夏季、雨季是溢胶问题的多发季。基于此,需要对不干胶材料的库存环境、不干胶标签加工环境和成品标签存放环境的温湿度控制给予高度重视。
溢胶问题的产生与胶黏剂的涂布量也有密切关系。例如,轮胎标签的胶黏剂涂布量相对比较大,所以也比较容易溢胶(尽管在胶黏剂中已添加了阻流剂成分)。冬季和夏季胶黏剂的涂布量应是有区别的,这一点对于面材为薄膜的不干胶材料来说更为敏感。由于冬季的不干胶和夏季的不干胶在配方上是有区别的,所以不应错季使用,且不应长期屯积不干胶材料和标签,应尽可能减少库存,按“先进先出”的原则使用不干胶材料。
(3)模切深度的控制
模切深度控制不当会破坏硅油层造成溢胶,使得自动贴标机贴标时出标不正常或不出标,或是频频发生断带(底纸断裂俗称“断带”)。若贴标过程中频频发生断带,此时检查断带处会发现断裂线上的某处与模切部位相吻合,如图5所示。
模切时如未将胶黏剂层切断,会和切断的胶黏剂层回流一样,发生粘连,排废时废边下和标签下的胶黏剂因此被逐渐拉长成丝后才断裂。这些飘浮的断丝不断地掉落在向前的标签边沿,形成单边(模切走纸方向的标签一边)溢胶的现象。
(4)放收卷张力控制
不干胶标签在印刷(包括联机圆压圆模切)时,放收卷张力过大,会导致面纸或底纸对胶黏剂层产生过度挤压作用,当模切排废后标签成为一个个“孤岛”时,胶黏剂就会慢慢向标签四周渗出产生溢胶现象。
分切成客户使用的小卷时,张力过大会使小卷收得很紧,小卷经过模切排废后,由于底纸表面已形成单个标签,张力作用产生的挤压力则由原来散布在整个纸卷表面(包括废边)转换到集中在单个标签上(已去除废边)。所以排废后,标签是直接承受挤压力的部位。
如果排废边的面积与标签面积相同,那么排废后标签承受的挤压力应是原来的两倍。举例来看,如图6所示,原来承受3千克力(约为29.4N),现在承受的就是6千克力(约为58.8N)。当将3拼的卷分成3个小卷时,原来平均摊在3个标签上的挤压力又全部集中到一个标签上,那么单个小卷上承受的挤压力是排废卷的3倍,更是印刷卷的6倍。通过计算,我们可以认识到张力的影响力,因此小卷的收卷张力应设置得更小一些。
二、几点经验
(1)标签的形状设计
异形的标签比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标签更易产生溢胶。
(2)印刷前溢胶的几个基本判断标准
卷筒 不干胶材料在印刷机上放卷时,如果上下层之间没有出现拉丝或有轻微的拉丝现象,那么可判定材料是合格的。当然,还应了解一下现场的温湿度。单张纸不干胶材料在胶印机的输纸台上输纸时,如果上下层之间发生拉丝或粘连,可判定材料不合格。因为在输纸台上输纸时发生上下层之间拉丝的现象,会使不干胶材料跑偏,引起套印不准。
(3)印刷模切后溢胶
如果白料端面粘连严重,印刷放卷时就有明显的拉丝现象,那么模切后就很有可能发生标签四周渗胶。需要指出的是,溢胶与标签在底纸上产生移位和收缩同样有关。在模切过程中或者模切以后收卷时,标签移动会产生标签单边溢胶,标签缩小会使标签四周产生溢胶。
(4)放收卷张力的控制
由于加工材料、生产工艺、使用的印刷机不同,要想给出一个“正确”的张力数据是不现实的。张力控制的结果体现在卷的松紧上,在与客户确认能接受的前提下,将卷收得松应该是做法。印刷(包括联机模切)时,在不影响套印准确度和后道加工的基础上,放收卷张力控制得越小越好。无论在哪一道加工工序,收卷张力都应比放卷张力小,且张力比不应该有大的差异。用双手拿起模切后分切成的小卷时,至少用拇指能将端面随意上下推动。如果模切后分切成的小卷像一块“铁饼”,那么收卷张力肯定是太大了。